說起阿富汗,一般人總能聯想到“干旱荒漠”、“伊斯蘭”、“恐怖主義”還有“內陸國家”這幾個概念。對于前三個標簽,這里暫且不談,只談它的地緣。很多對阿富汗沒有深入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阿富汗在很久以前其實并不是一個內陸國家,它曾經擁有約長達700公里海岸線,是個標準的沿海國家。
阿富汗的前身是阿富汗普什圖族阿布達里人酋長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建立了杜蘭尼王朝,1747年艾哈邁德趁著波斯衰落之際獨立建國,這是阿富汗史上第一次以獨立國家的姿態存在。此前,阿富汗都是以被突厥、大唐、阿拉伯、蒙古和波斯人征服統治的。在阿富汗,普什圖族是本土第一大民族,現在約占阿富汗人口的40%;塔吉克族位列第二,約占25%。
在杜蘭尼王朝建立之初,國王杜蘭尼又趁勝征服了原屬于旁遮普人和錫克人的大片土地,隨后又揮師南下,征服了居住在阿拉伯海岸邊的俾路支人和信德人,將杜蘭尼王朝的疆域達到頂峰,甚至一度成為當時伊斯蘭世界中僅次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第二大國。也就是在這時候,阿富汗擁有約700公里海岸線,是個實打實的沿海國家。
不過,此時身為杜蘭尼王朝統治民族的普什圖人卻依舊沒有覺醒海權意識,廣袤的沿海地區對他們而言跟多出一塊同樣大小的內陸地區沒有任何區別,因此也沒有大規模地向沿海地區移民,沿海地區依舊被原來的俾路支人和信德人把持居住。
19世紀,歐洲列強通過工業革命突然崛起,然后開始加快了他們在世界各地的殖民統治。俄羅斯為了獲取在印度洋的出???,對阿富汗虎視眈眈;英國為了防止俄羅斯染指自己的地盤,一直想要先下手為強。1823年,英國人趁著杜蘭尼王朝發生內亂之機,鼓動被杜蘭尼王朝的少數族裔沿海的俾路支人奪回原本屬于自己的沿海領土。只是,這次的獨立并沒有維持太久,阿富汗內戰結束后,普什圖人新成立的巴拉克宰王朝再次統一了阿富汗,然后又在元氣恢復后迫使俾路支人屈服,形式上再次獲得了對沿海地區的控制權。
之后,英國人見當地俾路支人實在不堪一擊,于是先后在1839年和1878年趁著俄國人忙于征服中亞,先后兩次發動對阿富汗的戰爭。在這兩次對阿富汗的戰爭中,英國人雖然損失慘重,但成功強迫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將所有的俾路支等沿海地區割讓給英屬印度。自此以后,阿富汗便徹底喪失了所有的海岸線,并且在此之后再也沒能要回來。